2)第5章 第5章_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十九年如此,如今换了心肠,还是同样性情。卓思衡沉默着抗下家里搬迁的所有事宜,直至出发当日,四月灰蓝黯淡的天空悠悠飘起廉纤细雪,刚冒头的柔绿野草在北风中抖个不停,一家人将全部东西装上牛车,卓衍捧着宋良玉的骨灰瓦罐小心翼翼包了又包,存在车上最里的箱笼深处。

  他们的家当不多,有些是姨母送来的,有些是大赦后朱通帮忙张罗的,一个牛车上统共只有一个箱笼一个编筐便装齐了。

  卓衍呆呆望着泥土笼子一般大小的役房,却觉得此处仿佛仍有妻子魂魄逗留,在雪中站了许久,三个孩子都不忍开口催促,朱通也只是叹息。

  他真的觉得自己甚少有过这样能耐的安排,杏山乡是个好地方,那就是他自己家乡,还住着老婆和老娘与膝下两个女儿。家乡离卫州的延和军治监很近,因此朝廷安排许多军卒家眷在周边水土肥美的地界屯田落户。他爹是第一批垦荒的士卒,他也出生在此地。杏山乡山好水好田肥物美,却从来没出过一个军士阶位高过从九品的执戟副尉。皆因乡里只有当兵的与家里老小,里长也是返乡的老卒,全乡上下扒拉不出一个会写自己名字的。

  在朔州这种地广人稀的极北之地,县城都没一个,乡村也是分布散落,若要找识字的先生便只能去州府宁朔城,然而哪个在这里熬出头的读书人又愿意来穷乡僻壤当个苦教习?

  于是朱通便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又能安置卓衍一家,又能给乡里找个真学问人。大赦后他与卓衍将此事商议妥当后,便立即差人给里长带话,说是自己认识个能识文断字的先生,能耐大得很,让乡里快腾出个屋院安置先生一家。里长一听还有这好事儿?当即让传话人回来表示,腾出了乡里原本闲置的最大场院,现垒起了泥瓦屋,留了大屋给先生住,旁边小屋将来给乡里孩子念书用,先生吃穿他们都包下了,不必耕田种地,只要不嫌弃乡里闭塞和孩子闹腾就行。

  事情有了着落,朱通觉得自己这回两边面子都大了去了,又给卓老哥安排好落脚地,又给乡里找回有本事的教习,卓家小子有地儿念书,将来还能谋取功名,自己乡里的娃倒是识几个字将来能在军中给兵头跑个腿带个话也不算睁眼瞎,说不定还能冒个有出息的好儿郎,这里面可都有他的功劳!

  可是谁知宋良玉却没见着到眼前的好日子……

  朱通最见不得孩子遭罪,更是出力帮忙,今日一家人启程,他也前后张罗,还给赶车的乡人塞了点铜板和干粮,让他仔细些,好好看顾卓家老的小的,驾车时慢点,遇到坑洼别只顾着甩鞭子。

  他这边叮嘱完,卓衍却还呆立在原地,朱通便想别耽误出发时辰免得夜路难行,想出声劝阻,

  请收藏:https://m.xbqg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