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33章 第133章_罪臣长子科举入仕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完全对书本不感兴趣,从不去各乡之间他专门选定的里程合适的官驿去免费跟学,潘广凌想不出办法,只能求助卓思衡。

  信的开头和最后都是同样的字句:大哥,急!

  卓思衡看完气笑了,觉得他这个行文风格颇有当年自己高中舍友生活费告罄后跟家里发微信要钱的风格。

  潘广凌跟着自己也有日子了,他只学到皮毛,却没学到真正变通的核心在于了解。

  卓思衡提笔,本来用得是很严厉的语气回信,可想了想,小潘也是人生第一次遇到如此考验并且主动尝试解决方法,已经很是难得,还是以鼓励和提点为主,警示为辅吧……

  于是卓思衡回信将自己的意思以对方文化水平可以接受的方式写了下来:

  信收到了,姑且先不客套,来看看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情。首先你在制定政策前没有完整设身处地考虑对方所处的环境和情势,贸然凭借一腔热血做事,虽勇态可嘉,但却失了本心。

  要知道如今瑾州即将进入夏耕,正是乡民们最忙的时候,你这个时候组织他们去到一处来听课识字,不是有夺农时伤民根本么?

  你和我一同在瑾州时,我们去到各处山乡与郊县,在天地间见到的百姓,农忙时节只能在闲暇时间在田野间歇息,那时我们还为他们修了好多田间纳凉的芦棚,你都忘了么?

  所以,教学的地点不该在选定的固定地方,应该就选在田间郊野,也不必固定地点,让自愿的郡内学生们走到哪里时间合适便教到哪里,不要拘泥于场所,要着眼于目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你说百姓们对所教的书本不感兴趣。这是当然,你拿学子们开蒙的教材去一板一眼的授课,这些讲述的内容虽然做人的道理相通,可却离百姓的生活有些远了,他们如何爱听?你自己读到不喜欢的书时都会呵欠瞌睡,请将心比心。

  我的建议是,将去田间教百姓识字的材料换成宣讲郡上租赋减免政策的一些条理,以及一些抚恤老幼的衙门惠泽,这些内容因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他们自然就会提起兴趣。

  还有《大律》和《刑诰》等我朝官方法律文典也可以作为教材,但不要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找些地方上衙门里的案例,结合宣判定罪,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百姓听,他们劳累一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坐下来歇息却要听长篇累牍的大道理,这实在是强人所难之中不免有些负手清谈的高高在上之感了。

  雪赫,你在地方做事,务必脚踏实地,决不能只想为解决问题而想办法,这个问题也不是你政绩的问题,而是百姓生活上的问题。

  试想他们如果学会了简单的识字,日常生活会带来多少方便和快捷,你的政令下达也会更顺畅,这不单单是应付御史台,这是一地百

  请收藏:https://m.xbqg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