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九章交涉购置房址_极品校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了,出手动工都得钱,没钱办不了事的,没法子,往下摊派任务,有钱单位每家出一台秧歌,然后评比,好的代表咱县参加地区调演。”

  李军说:“不敢给教育单位分摊任务,教育单位没有钱,学校更没有钱。”

  刘大同说:“这我清楚,没有给教育单位分摊任务,都给厂矿企业分下去了。不过闹秧歌还是离不开学生,让他们出钱雇用学生吧!”

  李军说:“学生放了假,有乐意参加的,出钱肯定会有人来的。”

  刘大同问李军哪里去,李军说转一转,走一走。他没有说自己到哪里去,要去做什么。刘大同背着手风琴走了,李军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走去的刘大同,刘大同专心致志,好像要急切赶去。

  李军没有公务,显得轻松自在,加之是为私事走这一趟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从那山梁的城墙梁堑出的通道走过去,豁然开朗,如叶脉似的两道沟住满了家户,和乡下似乎没有什么两样,但性质显得迥异,完全没有乡下农户的气息和牲畜长唤短叫,鸡鸣狗吠的氛围,有的是来去忙忙,行色匆匆。

  在两沟之间的山梁上有道人和畜力车踏出的山路,一直通到山顶,刘大同就是从这条山路上下来的,刘局长的家就在半山坡上。这样的房产李军似乎很不以为然,他要搞得房产远比山梁上平整得多,他的心里竟莫明地产生了优越感,他一个乡下来的人,竟后发制人,悄然优越了。

  沿着大沟下去就是西门洼了,旧城墙在山梁上依然屹立,已被无处不在的修建搞得支离破碎,全无城墙的风貌。那个古城三门之一的西门,早已荡然无存,坍塌或搬拆开的城垛叙说着岁月的风迹。古城已经淹没在时代新城的浩瀚里。

  西门洼旧有的建筑已经无觅踪迹,极具特色的两个牌坊,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人毁掉一个,另一个在人们保护物的意识当中保留了下来,灰蒙蒙浑身岁月的风尘。最明显让人生畏的是一棵有千年岁月的古树,苍老的枝体龟裂,主干裂成两瓣,依着主干的是一座小庙,小庙被主干挤破了身,相依相存,风雨无畏。

  大树和小庙与周围的现代建筑显得极不协调,但它的神气和威严把人震住了,人们敬而远之,不敢对它有丝毫的不敬,更不敢轻易伐倒和拆它,在远离它很远的地方修窑建房,远远地看着它,有时敬上香点纸钱。

  从情态看,应是小庙旁的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其他处的小庙毁了,这个小庙依然香火不断,这是小庙始建者始料未及的。小庙因大树而长存,大树因小庙而神圣,相依为命,苦度千年。

  如果是一个陌生人去找这个村子的当家人,单从住房的样式和规模上就可以找到。李军已经来过几次,感慨西门洼村村支书的现代意识,不但规模大,而且建筑样式奇异。他在临进大门前,认真端详了好一阵,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人家这也叫活人哩!人比人活不成,驴比骡子没精神!

  唉,生产队生产队,看你生在哪儿呢!如果是乡下农村的生产队,土地不值钱,村支书和一般农民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村支书手里没有任何可支配的财权和物权,物权变不成钱,没有钱,就没有财权。

  这儿的村支书胜过任何一个国家干部,财权、物权个个大如山,特别是土地可以买卖的时候。但也有例外。

  有一个老教师,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之后,结婚了一个吃农村粮的姑娘,户口迁在城郊生产队。那时,他就盼望家属能吃上国库粮,盼呀盼,盼到家属解决了城镇户口问题,他高兴地这下可以万事大吉了。谁知命运反转,改革开放以后,城郊农村既分修房地址,又分卖地红利。一个房址几万十几万,他挣了几十年工资也没有挣下几个钱,哪还能上了几万十几万的钱呢?仍然贫困一生,唉叹命运不济,没有前后眼,以致两头赶不上,自己永远是穷苦的命!

  李军观看了一会儿西门洼村村支书的住房建筑,坚信自己走官运的道路没有错,还是要抓权哩!想着心事推开大门走进去,院子里的那条藏獒疯狂而低沉地叫起来。

  请收藏:https://m.xbqg9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